2024年,上海综合交通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,以落实国家战略为牵引,以深化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为动力,持续完善设施装备、丰富服务供给、提升发展质效,推进上海交通向“
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跃上新台阶,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大关
得益于外贸出口重箱、国际中转箱、水水中转量的持续增长,上海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.6万标箱,同比增长4.8%,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。
优化内陆集装箱码头点位布局、完成罗泾港一期码头自动化改造扩容、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等带动内外贸集装箱、国际中转箱量持续增长。全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同比增加近4个百分点,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创历史新高。
海事法律服务发展环境优化,出台《上海市涉外商事海事临时仲裁推进办法(试行)》。
航贸数字化平台正式上线,航运枢纽区块链基础设施搭建完成。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(集运MaaS)系统正式上线。
2024年7月,中国民航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《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打造包括上海在内的3个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,明确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未来发展定位与方向。
2024年,上海两场完成航空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最高,全球城市排名从第十提升至第三位(与东京并列);货邮吞吐量全球城市排名提升至第二位。
截至2024年底,上海机场通达全球48个国家的291个航点,其中涵盖了171个境内通航点、120个国际及港澳台航点。
上海两场全年新增10个航点,加密19个,恢复8个航线航班,其中意大利威尼斯、法国马赛、巴林麦那麦、俄罗斯喀山是全国首飞航线;新增布达佩斯全货机航线,加密至伦敦、阿姆斯特丹、芝加哥、洛杉矶等地全货机航线。
在跨境团队游、单向入境免米乐m6科技平台签等国家政策引导下,上海两场出入境旅客达到3502万人次,较2023年成倍增长,连续22年位居大陆地区机场首位。浦东机场中转旅客达到1206万人次,旅客中转率15.7%,超越东京成田机场和首尔仁川机场。
加强跨境电商运力协调和供需对接,2024年上海两场共运输跨境电商货物48万吨,同比增长26%,占上海两场货邮总吞吐量的11.4%。
2024年底沪苏湖高铁的开通运行及2025年1月5日新铁路列车运行图的实行,在便利出行的基础上均衡了客流分布。2025年春运期间虹桥火车站和上海站到发客流有所下降,上海南站及上海松江站则上升明显。
铁路货运积极释放多式联运红利,大力推进集装箱业务的发展,中欧班列-上海号开行突破120列,同比增长超20%,铁路集装箱到发量121.7万TEU,同比增长32.3%。
铁路对外货物到发总量1858万吨,同比增长约19%,其中至长三角货运到发量982.4万吨,同比增长36.8%。
沪苏湖高铁、机场联络线号线西延伸至西岑已于年底开通运营,有序推进沪通二期、沪渝蓉高铁等国铁和市域铁路建设。
G15嘉金段、S16、G50、G228、G318、G320等干线公路繁忙路段和省市对接道路新改建工程有序推动。
牵头组建成立上海市智能交通标准化委员会,发布《上海市智能交通标准体系框架》。
开展轨道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研究,《市域(郊)铁路运营技术规范》获批正式立项。
建立长三角城际(市域)铁路一体化运营推进机制,组建成立环沪轨道交通运营公司。
2024年,上海与长三角(江浙皖三省)铁路日均旅客到发量占上海铁路日均对外旅客到发量的72%,同比提高约2个百分点。
公路省际客运、省界客车进出沪流量、11号线花桥三站进出站客流等均有不同程度上涨。
9月底11号线号线向西延伸至西岑站、上海首条市域线市域机场线开通,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增至896公里。2024年轨道交通全年日均客运量(不含磁悬浮和金山铁路)1027万人次,同比增长2.4%。
近几年开通线号线增强外围人口聚集和中心城客流导入;15号线号线环外围切相连接;市域机场线开通,实现虹桥、浦东两大枢纽之间40分钟内快速通达;西岑站服务华为研发基地及周边科创产业通勤客流。
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覆盖率高,步行接驳更加便利。外围区非机动车成为接驳的主要代步工具。近郊、内外环浦东轨道交通站点工作日早高峰(7-9点)平均日均进站量同比增长约1%,高于全网进站量0.3%的同比增幅。
全市公共汽(电)车日均客运量299.9万人次,同比下降1.1%,约29%的客流接驳轨道交通。
2024年10月《城市公共交通条例》正式公布,久事公交、浦东公交等均已开设通勤、就医、助学、文旅等不同需求的定制公交线路。
2024年巡游出租车日均载客39.1万车次,同比下降4.0%;网约车日均载客157.9万车次,同比上升12.8%,已占到出租车总载客车次的80.2%。
工作日网约车早高峰订单集中,早高峰(7-9点)订单占全天订单的比重同比增加0.6个百分点,达到12.6%。
轮渡交通(含黄浦江轮渡及三岛轮渡)日均客运量7.9万人次,同比下降3.9%。
为响应市民夜间非机动车越江需求,复兴东路上层隧道于2025年2月16日起每晚23:00至次日5:00开放电动自行车试通行(机动车及其它非机动车禁止通行)。
截至2024年底,本市实有小客车约613万辆,同比增长0.7%。其中,市区号牌252万辆,新能源号牌146万辆,沪C号牌110万辆,长期驻沪外省市号牌约105万辆。新能源号牌渗透率进一步提高,转化沪C、长期驻沪外省市号牌更新置换需求,两类号牌分别减少9万辆和10万辆。
2024年重点推进北横通道东段、S3公路(周邓公路-G1503公路两港大道立交)工程等骨干路网项目。持续实施“停车难”综合治理工程,全年共创建34个停车资源优化项目,开工建设5877个公共停车位,新增2608个错峰共享停车位。
2024年高速公路及国省干道流量持续攀升。中心城拥堵形势依然严峻,快速路工作日早、晚高峰平均道路交通拥堵指数同比分别上升11%和8%。晚高峰拥堵超过早高峰。持续推进道路拥堵点改善项目,深化精准治堵策略,局部道路节点运行有所改善。上海日均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14.8%。
至2024年底,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1183万辆,同比增加了130.7万辆。上海市于2024年10月16日起正式实施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。2024年10月电动自行车环比增量为18.6万辆。
共享单车骑行空间分布与轨道交通站点较为重合。受共享单车平台月卡等销售活动影响,短距离代步功能增强,1km以下出行比例同比增加8个百分点。早高峰(7-9点)出行集中,同比上升3.8个百分点,占全天出行比例达到19.2%。
2024年,全市完成慢行交通网络完善工程55项,涉及为既有道路增设慢行通道,建设跨阻隔慢行通道、完善无障碍等项目,提升慢行系统连贯性和包容性。完成浙江中路(牛庄路-汉口路)、溧阳路(长山路-四川北路)等“禁非”道路的非机动车恢复通行工作。持续拓展慢行空间融合项目,如长宁区福泉路地下通道、普陀区大场浦岸线
全年新能源公交车投入1940辆,至2024年底在册新能源公交合计16356辆,占总公交数辆96.21%
2700辆,营运新能源出租车占营运出租车95%左右。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运行,低碳交通出行场景助力碳普惠建设。随申行MaaS平台助力多模式出行方式整合,提升低碳出行体验。
发布《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4-2027年)》,《上海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》。
推进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探索与创新。金山区依托华东无人机基地打造低空飞行协同管理示范区。
4691.8万人次,峰值创历届春运新高。春运虹桥火车站发送高峰日客流达42.4万人次
双休日高速公路流量、中心城快速路拥堵指数、轨道交通客流同比均有所增长。路网拥堵指数、轨道交通进站量及共享单车骑行量峰值均出现在午后15-18点,商业及文旅热点区域人气攀升。